《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中色科技装备研发成果—— 这套装备实现了中国人的“易拉罐自由”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25-10-15作者: 汪翠婷
本网讯 10月11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以《这套装备实现了中国人的“易拉罐自由”——2300毫米六辊铝带冷轧机组研发记 》为题,对中色科技研发2300毫米单机架六辊铝带冷轧机组,打破国外公司在超薄罐料板带箔关键装备及轧制工艺技术上的长期垄断,成为实现中国人“易拉罐自由”的“争气机”的实践进行了重点报道。
生活中,易拉罐几乎随处可见,但易拉罐料加工曾是铝加工行业“老大难”——其材料需满足超薄(厚度仅相当于两张白纸)、强韧(能够承受饮料内压、运输堆叠及高速灌装冲击等多种压力)、平整(每生产1000米长的产品,起伏度要小于1毫米)等严苛要求,而其生产关键设备六辊轧机多年来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成为铝轧机设计行业的“心头之痛”。20年前,我国铝加工领域虽在四辊轧机范畴取得进展,但在六辊轧机领域与国际顶尖存在“代级差距”,“板形不好、厚差控制不稳”成为生产合格易拉罐料的瓶颈。
作为有色金属加工装备研发“国家队”,中色科技挑起了这一装备国产化的担子。2004年首台UCM(万能凸度控制)六辊轧机诞生,但因技术不成熟被比作“毛坯房”;2013年2.0版本的第二代六辊轧机虽运用先进技术,但依然“不成体系,核心技术没有完全攻克”。
中色科技秉持“对标国际先进+深挖客户痛点+自主核心攻坚”理念,扎根生产一线试错摸索,历经十年迭代,研发的六辊轧机又从2.0版本迭代到了4.0。
研发过程中,中色科技直面行业痛点创新技术。针对轧辊温度控制难题,摒弃国际通用的高成本、高风险热油喷淋加热方式,借鉴造纸机械技术开发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这项国内首创技术以毫米级(3至5毫米)精准非接触加热,如同“智能熨斗”精准调控轧辊温度,在节能30%的同时,实现了故障率有效降低、安全性和带材成品率显著提升。
2023年6月,4.0版本机组在河南中孚高精铝材有限公司负荷试车成功,产出首卷合格铝材;2024年9月通过最终验收。该机组搭载中色科技自主研发的UCM大窜动量(±550毫米)中间辊横移弯辊抽动系统,突破轧机宽度极限,成功实现了0.258毫米以下超薄罐体铝带材批量化稳定生产,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超薄罐料板带箔关键装备及轧制工艺技术上的长期垄断。
“使用进口六辊冷轧机,一套设备成本要3亿多元,建设周期也长。”河南中孚高精铝材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国产设备不仅将成本大幅削减,设计制造周期也大大缩短。”
4.0版本六辊轧机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但用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倒逼中色科技不断创新,向着“更宽、更精、更智能”方向迈进。当前,中色科技正攻关“4.0+1”版本,探索全三维图纸、5G与人工智能融合等方向。“我们将集中优势资源,加快‘连轧’‘宽幅’‘高速高精度’‘智能化’高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国产铝铜基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及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中色科技负责人表示。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