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初心 筑梦以致远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铝股份青海分公司电解厂生产二部主管任清华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25-05-21作者: 周玉兰 刘立明
中铝股份青海分公司电解车间里,电解厂生产二部主管任清华弓着腰,举着万用表测量电解槽阳极电流分布,工作服后背凝结的盐霜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这个动作,他已重复了八千多个日夜。22年来,这位铝电解工匠始终坚守电解槽旁,主动承担急难险重的工艺攻关任务,带领团队研发低电压控制技术,手把手培养技术骨干,用实际行动践行“甘做铝业一块砖”的劳模誓言。
名为“清华” 品如清华
2003年,任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中铝股份青海分公司,从此一头扎进电解生产一线,执着而专注地学习和探索铝冶金生产工艺技能。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这是同事们对任清华的一致评价。2024年,中铝股份青海分公司阳极炭耗成本占比飙至35%,任清华盯上了阳极氧化损耗这块“硬骨头”。传统工艺12%的损耗率如同“扎进生产发展的钢刺”,他带领团队在电解槽旁安营扎寨,自制“环形集气罩”在槽体上方反复调试。盛夏的厂房中,任清华的工作服每天被汗水浸透无数次,结出片片“迷彩盐斑”。他说这是电解人独有的“迷彩服”。三个月后,他带领团队成员研制出“三段式阳极保护技术”,应用后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00万元。
2024年12月,中铝股份青海分公司600千安电解槽产能置换项目通电投产,随后启动大面积开槽工作。任清华接过工艺建设的“帅印”,连续130余天鏖战在生产线开槽一线。在项目实施的关键节点,他主导完成600千安电解槽验收、焦粒配比、挂极装炉、通电焙烧、启动等多项核心工作,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精湛的专业技术,确保项目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
秉持匠心 精益求精
焦粒配比精度要控制在0.1公斤,焦粒铺设高度精确到0.1毫米,挂极误差不得超过0.3厘米……这些数字如同烙印般刻在任清华的脑海中。
深夜的600千安电解槽产能置换项目新厂房,任清华经常裹着棉衣挨个检查每台槽电压,手写数据的沙沙声与天车滑动运行的滴滴声交织成曲,最终实现国内电解铝企业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7个月的奇迹,助力中铝股份青海分公司建成国内工期最短、质量最优、成本控制最优、数智化程度最高的电解铝典范工程。
这种“钻”在电解厂房的执着,让他成为行走的“工艺辞典”。600千安装炉流程图被他细化成87个风险控制点,焦粒铺设厚度精确到发丝级。“他检查槽况,比B超还准!”工友们的玩笑透着敬佩。当新系列吨铝直流电耗同比下降117千瓦时、原铝质量突破99.75%时,一众人不禁感叹:“这是电解理论与工匠精神的完美‘联姻’。”
在任清华的履历中,最令同事们称赞的莫过于当年“去带最后一名工区”这段经历。2018年,任清华所在生产部的一个工区在指标对标中名列32个电解工区的最后一名,成为分厂乃至全公司最大的一块“短板”。任清华主动请缨来到这个工区。他每日深入一线,逐台摸查炉底状况,通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该工区各项指标快速优化提升,进入全工区第一梯队。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任清华的“技术秘籍”在车间远近闻名:每周四的“技术评判会”和每周六的“电解论坛”,他都会把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以及解决方案做成PPT,如数家珍地给青年员工讲解。这种“沉浸式教学”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他独创的“三阶训练法”在车间推行:新人先背《电解槽体征口诀》,再练“望、闻、问、切”绝活,最后进行“应急预案演练”。
在任清华的“师带徒”协议里有个特别条款:“徒弟”必须再带两名“徒孙”。“技术传承要像电解分子,不断裂变才有生命力。”任清华说。他牵头组建的“电解论坛班”至今已开展12期,累计培养技术骨干420人。论坛班的“毕业典礼”也别具一格——学员要在电解槽跟前完成应对各种情况的技术答辩,他指着电解槽火焰冒出的蓝紫色火焰说:“这就是你们的学位礼花。”薪火相传的电解基因在这一刻悄然萌发。
一直以来,任清华在工作中保持着早到晚走的习惯。晨光中,他的身影与电解槽重叠成剪影——这是中国产业工人的标准像:以钢铁意志熔铸时代精度,用赤热初心沸腾工业长河。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