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气尖兵的质量“长征” ——中铝股份广西分公司热电厂造气车间运行乙班创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纪实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25-05-21作者: 林宏韫 陆伟

在企业生产的脉动线上,中铝股份广西分公司热电厂造气车间运行乙班如同一组精密的齿轮,以十五年如一日的匠心运转,摘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桂冠。这个由15名工匠组成的团队,用技艺与担当编织出一曲现代工业文明的“质量乐章”。

守好质量“生命线”

在造气车间,银灰色的管道如血脉般延伸,每一个仪表盘都是监控质量的“哨兵”。当晨曦初露,运行乙班班前会的“质量课堂”已然开讲:班长陆聚明手持安全交底注意事项,逐条部署当日重点工作;青年员工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将安全生产的嘱托牢记于心。这样的场景,在运行乙班已持续上千个清晨。煤气生产过程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设备,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供气质量。从煤气的生产、净化到输送,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操作标准与质量指标。

“我要时刻关注这个指标,确保万无一失。”在脱硫工段,岗位员工马进东目光如炬地锁定在硫化氢监测仪上,一旦数据接近警戒线,他便迅速调整确保脱硫效果稳定可靠。这样的质量守护场景,在数千米长的煤气输送线上处处可见。

该班组始终坚持“不生产不合格煤气、不外供不合格煤气”原则,严格控制气化炉参数,认真对待每一次化验检测数据。气化炉前,副班长黎宝任手持测温枪,在炉体表面精准画出监测网格,汗水在安全帽衬垫上洇出盐渍。“压力波动就可能导致煤粉喷流不均。”他边说边在巡检本上勾勒出气流走向示意图;在加压机房,青年员工陈定达正用听诊器贴近轴承外壳,捕捉设备脉动,细心调节加压机参数,确保煤气质量始终达标。

“质量是生命线,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这是运行乙班全体员工的共识。如今,浓厚的生产质量文化在该班组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高标准”与“严要求”早已成为班组成员的自觉行动。

织密生产“安全网”

2024年仲夏夜,尖锐的警报声划破车间的宁静。面对给煤机突发故障,运行乙班瞬间切换至战斗状态,班长陆聚明一声令下,全员迅速行动起来:有的员工负责关闭相关阀门,切断给煤机与炉膛连接,防止煤仓原煤起火;有的设置警戒区域,疏散周围人员,防止煤气泄漏中毒;有的准备工具,协助维修人员清理堵塞的煤仓。在3小时的鏖战中,运行乙班创造了抢修新纪录——15人协同完成32道工序,全程零失误。

这场惊心动魄的抢修给全班敲响警钟:设备不会说话,但会“带病上岗”!如今,大家巡检时都多带了三样法宝:揣着红外测温仪当“体温计”,拿着点检表当“病历本”,装着检修手册当“急救包”。从气化炉到脱硫塔,每台设备都有专属“健康档案”,设备关键参数实现全天24小时监控;每一个班次交接轮换,班组成员都会严格执行“面对面、手把手”交班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运行中的潜在问题,确保设备运行状态良好。

工作中,班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一个团结协作、充满凝聚力的集体协作下,中铝股份广西分公司2号气化炉已连续运行超过900天,不断刷新气化炉长周期运行纪录。

敢想敢干“金点子”

在中铝股份广西分公司迈向科技特强“新中铝”征程中,运行乙班从未停下脚步。班组的“金点子”墙上,每月新增的技改建议宛如破土而出的春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能。

该班组2024年实施的“气化炉专家诊断方案”,正是源于设备点检员严甲的突发奇想:将老师傅的判断经验,转化为逐条逐句的操作对策。如今,这个方案通过119条实操经验汇总,能在5分钟内精准锁定气化炉故障原因,10分钟内快速完成初步处理。

运行乙班员工的努力不仅体现在技术改进上,更在于将精益管理和创新驱动融入日常生产。近年来,运行乙班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当传统蒸汽返料工艺遭遇瓶颈,班组大胆启用空气介质替代方案的“土办法”,有效降低了煤气二氧化碳含量,提高了煤炭转化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每年节煤超百吨。面对新煤种适配难题,运行乙班骨干组建起“党员突击队”展开百日攻关,炉温曲线图贴满墙面,日夜轮转开展炉温提升试验,最终突破传统方法,确立起“阶梯式升温法”,大幅提高煤气热值,降低生产成本。

朝霞中的造气车间,夜班员工正在做最后的设备点检。星光透过穹顶玻璃洒在锃亮的阀门上,与仪表盘闪烁的绿光交相辉映。站在900天连续运行纪录的新起点,运行乙班成员依然保持着成立初期的质朴与执着,通过持续优化生产流程、探索新技术应用,以及对质量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表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树立起基层班组的“一流标杆”,诠释着“质量信得过”的深刻内涵。


附件: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