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毫米的极致追求 ——记“全国劳动模范”西南铝高精板带事业部热精轧操作手何希家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25-05-12作者: 彭英
控制台上,他的双手在20多个旋钮、按键间挪移;生产车间内,厚度仅为2.1毫米的成品铝卷逐渐成型,轧制出的铝卷厚度误差可以控制在0.01毫米以内……与热连轧机打了多年交道,在陪伴这台机器一次次升级“智变”过程中,西南铝高精板带事业部热精轧操作手何希家完成了一名技能“门外汉”到“最强主操手”的成长蜕变。在近日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何希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匠心萌芽:脱下戎装换工装
2007年,从部队退伍的何希家来到西南铝,成为高精板带事业部热连轧制造部的一名压延工。
何希家每天提前到岗,换上工装后便一头扎进工作中。他紧跟师傅,眼睛像扫描仪一样,不放过任何操作细节,手中的小本子记录着各种参数和要点。上班时,他是师傅的 “小尾巴”;下班后,他坐在书桌前,反复琢磨小本子上的内容,在脑海中不断复盘。遇到不懂的地方,他认真做好标记,第二天一早就向师傅请教。
“刚参加工作时,为尽快了解和掌握轧机操作键盘上各个按钮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我连做梦都在背……”何希家展现出军人特有的“倔劲”:笔记本被翻得卷边,密密麻麻记录着轧机“密码”——从铝材特性到设备“脾性”,即使在食堂排队打饭时他也不忘学习。
正是凭借这份“死磕”精神,何希家在较短时间内就摸透了设备“经脉”,技能水平飞速提升。仅仅 3 个月,他就通过技能考核,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轧机主操手。
热血青春:科技攻关展锋芒
随着工作的深入,何希家深知,要想在铝加工领域站稳脚跟,不仅要有操作技能,还要敢于挑战技术难题。
7050铝合金常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对板材的质量和性能要求极高。作为项目团队的一员,何希家积极参与7050铝合金大宽板热轧开发项目。项目伊始,困难重重,新合金特性复杂,现有热轧工艺难以满足要求,生产中经常出现板型不良、内部组织缺陷等问题。何希家没有被这些难题吓倒,和团队成员一起,在生产现场不断跟踪研究。
白天,他们在轧机旁反复调试参数,观察板材的轧制过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晚上,他们查阅专业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解决方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项目团队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成功开发出适用于 7050 铝合金大宽板的热轧工艺,产品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
工作以来,何希家承担了多个技术攻关项目,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他开发的“印刷用CTP版基热粗轧后两道次的大压下操作技术”应用后,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00万元;创新性提出150毫米剪刀增加激光装置的新方法,年降本超700万元;参与开发的超宽罐体料和薄形罐料,出口创汇成效显著……
“智变”先锋:拥抱智能未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何希家深刻认识到,铝加工行业正面临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车间,何希家再次站上风口。
在深度参与热连轧机改造过程中,意识到理论知识还存在短板的何希家,选择到重庆科技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将经验转化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设备升级了,人也要升级。”何希家感慨地说。
2023年初,产品终端检测仪在西南铝正式投用。当大家还在犯愁如何使用新设备时,何希家凭借前期的技术积累,已能熟练操作这些新设备。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度对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产生畏难情绪的同事重新点燃了学习热情。
产品终端检测仪投用后,纯靠肉眼判断铝卷质量的时代成为过去。何希家动员班组成员把技术经验与智能设备使用相结合,归纳提炼出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实现了人脑与机器“智脑”深度融合。
“现在,我们只需在控制台输入相关参数,生产线就能自动完成从生产到检测的全流程工作。”何希家轻触屏幕,铝卷参数尽数掌握。“未来,我们还要为更多设备装上‘智慧大脑’。”站在操作台前,何希家目光如炬。这位从轧机旁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正用匠心浇筑西南铝的脊梁。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