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特别策划————中铝人创造的新中国“第一”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24-11-27作者:

毛主席纪念堂的“银色印记”

吕文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设毛主席纪念堂。东轻员工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切怀念,以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毛主席纪念堂所需的铝制件任务。

毛主席纪念堂升降平台使用东轻生产的直径1000毫米和1200毫米铝合金圆铸锭锻压制成。当时,东轻圆柱锭最大直径只有485毫米,为了制造毛主席纪念堂所需铝合金圆铸锭,东轻决定重新铸造直径1米的大圆铸锭。

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战,不仅设计出了图纸,还闯过了铸造工具、工艺等重重难关,最终完成了制造任务。

东轻各工序员工打破工种岗位界限,纷纷涌向熔炼炉旁,迎着红红的炉火,争着为炉内装铝锭。配料工人一遍又一遍地清理擦拭一块块优质原料铝锭,熔炼工人把炉子清了又清,用砂纸把熔炼用的耙子擦了又擦……在大家的精心操作下,我国第一根直径1米的优质大圆铸锭一次性熔铸成功。紧接着,东轻又连续生产了6炉铸锭,合格率均达100%。

毛主席纪念堂所需铝材产品也超过了东轻设备加工能力和规格范围。当时,东轻只能生产最大厚度为80毫米的铸锭,而毛主席纪念堂铸锭要求升降平台最薄为130毫米、托盘最薄为230毫米、框架厚度为340毫米,大大超出了东轻能生产的铸锭厚度。此外,这些产品加工后还需要进行淬火、时效、矫直等工序,由于产品太大太重,进行下一道工序很困难,东轻只能通过机械加工向下道工序交付半成品件。大家群策群力、紧密配合、精心操作,采用顺压和横顺压的方法进行轧制,从加工到交货只用了5天时间。

锻造是最困难的一道工序。毛主席纪念堂所需铝材产品自由锻的毛坯重达5.1吨,超过东轻设备锻造能力3倍多;锻件面积近4平方米,这样规格的产品需要使用3万吨水压机,可东轻当时只有1万吨水压机。加工前,东轻首先要解决大铸锭加热难关。此前模锻件加热都在合用炉进行,这次因炉体小,用不上,大家便采用模子炉加热。但模子炉没有空气循环系统,温度难以控制。大家想出了在铸锭上加装一个隔热罩的办法,终于解决了匀热问题。加热过程中,东轻仪表工人日夜守在铸锭旁,每15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达到开锻温度。1977年1月9日,东轻零点班员工在1万吨水压机上采用分部锻造的新工艺,用大平台小平砧、分部锻造法,像盖戳一样一点一点地锻造出毛主席纪念堂所需锻件。

在机械加工阶段,东轻充分发挥大型龙门刨、龙门铣、靠模铣的效率,仅用3天时间就把两个框架从每个5.1吨加工到每个900公斤。员工在加工件超过设备加工能力3倍多的困难条件下,积极开展工艺和技术革新,“以小干大”、分段锻造,终于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

毛主席纪念堂屋面板所需铝合金材料既要求晶粒度不大于2级,又对晶粒的含铁量提出了限制,这在技术上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因素,加之当时东轻正处于春节设备大修之际,生产难度很大。东轻立即召开会议,就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任务进行认真讨论并提出具体措施。参与制造生产的东轻员工放弃春节休假,全力以赴投入生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东轻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毛主席纪念堂屋面板的生产任务。


新中国首座铜加工厂诞生记

刘晓宁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新中国首座铜加工基地——洛阳铜加工厂的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冶建“铁军”从全国各地聚集洛阳,组建了洛阳冶金建设公司,这就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六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前身。

建设洛阳铜加工厂时,六冶大型机械设备很少,多数工序靠人工作业。在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六冶建设者们住工棚,用人工代替机器,土石方开挖全靠人工一锹一锹地挖,搬运物资靠推拉肩扛,在百废待兴的河洛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洛铜建设“大会战”。艰巨的任务按当时的施工力量和正常进度,恐怕半年也难以完成,但六冶建设者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1964年到1965年,六冶建设者先后组织了压延车间酸洗“大会战”、制管车间设备安装“大会战”、735 工程土建“大会战”三次大型“会战”,全面完成制作、铸造 735 车间及相应的煤气、压缩空气、循环水、保护性气体四站以及油库、液体燃料库、耐火材料库、中心化验室及外部管、线等辅助工程,“三主一辅”全部竣工,共安装设备 458台,竣工投产面积达9.2万余平方米,竣工单项工程 273 项,实现了质量形象、工作量的全面丰收。1965 年1月到10月,六冶建设者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洛阳铜加工厂最大的车间——压延车间的机械、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任务,其建设速度、工程质量令人惊叹。

“我的爷爷、姥爷都是1963年为响应国家建设洛阳铜加工厂的号召,分别从辽宁鞍山和山东泰安举家来到洛阳的,他们与全国各地聚集而来的精兵强将们组成了首批六冶人。”作为第三代“六冶人”,六冶员工于洋非常熟悉六冶建设洛阳铜加工厂的历史,“在当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高级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六冶人不负众望如期完成了洛阳铜加工厂的建设,填补了我国铜加工领域的多项空白,洛阳铜加工厂成为六冶人竖起的第一座历史丰碑。”


污水“零排放”,新中国铝行业第一家

李良勇

只要通过“技术+管理”,将污水处理回用与氧化铝、热电、电解铝、碳素制品等生产工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污水“资源化”,就能将污水由“包袱”变“财富”。

1997年,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开始实施铝工业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开发研究及应用,对污水“零排放”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对原有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改造。依靠自主创新的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和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探索出了经济合理的铝工业污水处理与回用新模式,成为全国铝行业首家实现污水“零排放”的企业。

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通过管道输送将热电厂产生的酸性污水和氧化铝生产产生的碱性污水进行中和处理,让处理后的再生水成为合格的企业生产用水,同时解决了氧化铝生产中废渣污泥的处理问题,自主创新的“应用高效纤维过滤器专利技术”同时获得中国专利和美国专利授权。

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自主开发的“将真空泵使用后的再生水用于洗涤氢氧化铝技术”属国内首创,是铝工业再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突破。该技术让污水处理不只为实现达标排放,而是进一步让处理后的再生水回流到生产流程中使用,实现污水资源化开发利用。从2003年开始,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每年还要从企业外部的洗马河抽取55万吨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实现厂内外同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大大节约了新水消耗。

在大力实施科技攻关的同时,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全面强化企业管理,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先后修订完善了企业内部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公司、分厂、车间三级节能减排管理网,定期监测、检查、考核,并与绩效挂钩,兑现奖罚,完善节能减排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

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实施铝工业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开发研究及应用项目,10年来共投资3500余万元,完成改造项目100余项,每年可获2900余万元的综合经济收益,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新路子。2000年,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氧化铝含碱污水率先实现“零排放”;2004年,该公司电解片区污水处理站污水、热电厂冲灰水实现“零排放”;2006年,该公司“东水西调”工程投运,将东片区处理后的工业污水调往西片区投入氧化铝生产,减少新水用量。依托自主创新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在国内同行业率先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由于污水处理与回用方面的突出表现,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获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企业、贵州省“环境友好企业”、贵阳市“节水型企业”等称号。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铝工业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开发研究与应用”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新中国第一个地下铝土矿

张开亮

1958年6月,五○一厂(今中铝山东企业)自行设计的年产3.5万吨王村露天铝矿建成投产。1960年4月,五○一厂开始向地下开采转移,并于1962年4月建成新中国第一个地下铝土矿——王村矿。1966年1月和1977年9月,五○一厂又相继建成两个地下矿——湖田矿和田庄矿。

王村矿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冲山地段,占地5.1平方公里,距胶济铁路王村车站7公里,距五○一厂铁路运距为 45 公里。1943 年,日伪合办的“华北矾土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开始掠夺性开采。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该矿共采出铝矿石10万余吨。

1958年, 五○一厂针对氧化铝生产对矿石需求量突增的状况,建设王村采矿场,同年6月开始对冲一矿段进行露天开采,当年开采铝矿石3.5万吨。

为满足氧化铝产能逐步提升的需要,五○一厂将王村矿扩建列入设计任务书,作为铝土矿地下开采试验矿点进行建设。建设项目包括地面建筑914.5平方米和矿区动力线、通讯线、公路以及地下掘进工程等。地面工程由五○一厂土修车间施工,地下掘进工程及矿区公路由王村矿承担。

1960年4月,王村矿冲一矿段主井开凿,同年5月地面工程开工,1962年4月投产出矿,成为全国第一个地下铝土矿。1963年,王村矿达到年产5万吨铝矿石的生产能力。1966年,王村矿采矿最高掌子面工效为8.47吨,达到全国同类矿山的先进水平。

1966年7月,沈阳院编制了《王村铝土矿建设方案》,设计规模为年产12万吨,其中铝土矿8万吨、粘土矿4万吨,服务年限25年。其建设项目12项,重点是增加掘进及运输设备,其他因陋就简填平补齐,新增建筑609平方米、设备17台。1966年底,建设工程全部完成,冲二矿段投产出矿。

王村矿基建工程结束后,五○一厂用技术措施和维检费用进一步对该矿进行技术改造,更新、添置部分建井、开采和运输设备,新建辅助生产及生活设施。1971年,王村矿年生产能力达到9万吨以上。1978年,王村矿掘进小分队队长赵钢被评为冶金工业部劳动模范。1982年,王村矿在厚矿体采矿中试验成功“小空场崩落采矿法”,该方法比长壁采矿法回收率高而且坑木消耗低。1986年,王村矿转入深部开采阶段,年产铝矿石10万吨。1991年12月,王村矿闭坑,共采出铝矿石255.34万吨。


你的名字

张潇潇

“人类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于是我们问自己,我们的所作所为会流芳千古吗?在我们消失很久以后,当陌生人听到我们的名字时,会知道我们到底是谁吗?”电影《特洛伊》开篇这段旁白,或许是阿喀琉斯的疑问,或许是赫克托尔的疑问,或许也是我们直面历史时的疑问。

回望中铝人开创的新中国“第一”,无数披星戴月的名字,艰苦创业的名字,自信自强的名字,创新创造的名字,锲而不舍的名字,无私奉献的名字……组成了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波澜壮阔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映照着“励精图治、创新求强”的中铝精神、“以一为基、勇争第一”的价值追求,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信仰力量、中铝力量。

“你的名字”,就是千千万万中铝人的名字,就是“只争朝夕”这个名字,就是“大国工匠”这个名字,就是“点石成金”这个名字,就是“绿色低碳”这个名字,就是“奉献不讲条件、创新不讲客观、奋斗不分时限”这个名字,就是“不忘初心、不怕困难、不吃老本”这个名字,就是“海拔高,追求更高;缺氧气,不缺志气”这个名字,就是“开放包容、担当尽责、拼搏奉献”这个名字,就是“精益求精、执着坚守、薪火相传”这个名字……千千万万个名字汇聚在一起,就是筚路蓝缕的白手起家、激情燃烧的生产建设和轰轰烈烈的改革发展的历史,就是经历无数彷徨、失败、曲折,依然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厚积薄发,直至跨越艰难险阻、勇攀高峰,不断走向胜利与成功的历史。

“你的名字”,就是普通岗位上那个“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是全球有色金属产业排头兵、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和先进材料保障主力军、行业创新和绿色发展引领者,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的中铝奋斗者和追梦人。


附件: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

苹果版下载

安卓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