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0.3克锗精神 勇当科技创新“舵手”——驰宏锌锗70余年发展历程回眸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23-09-13作者: 余丕绪 郝永霞 陈兵
题记:0.3克锗,菜籽似的,这么“轻微”,缘何能让一个“下马”的企业再获生机?缘何能让一个深居山沟的企业发展壮大?缘何能让一个资源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兴起强大?
莽莽乌蒙山烙印着开拓者的足迹,浩浩牛栏江流淌着一个个敢为人先的故事,传承着0.3克锗精神……
时间追溯到1951年1月5日,驰宏锌锗的前身会泽铅锌矿(以下简称“会矿”)成立,因其良好的资源禀赋相继成为国家“一五”、“二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好景不长,1957年2月,会矿因探获的矿石被苏联专家判定为“回收率低、药剂单耗高、不具开采价值的难选矿石”,第一次黯然“下马”。
国之大者,必于敢为不敢为间“奋不顾身”
为了解决氧化矿难选问题,会矿开始了烟化炉挥发富集铅锌实验,得到意外之喜,在铅锌挥发富集的烟尘中发现了锗!锗作为64种原子弹生产所需的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一,国家迫切需要。
何去何从,会矿人必须作出抉择。作为“下马”企业,氧化矿难选问题都还没解决,如果再分出精力去提取锗,国内又没有先例可参考,很可能事倍功半。
几经研究,会矿党委最终决定“下马不下精气神,要为国家作贡献”,兵分两头,独立自主开展烟化炉挥发富集铅锌实验,同步自发开展烟尘提锗实验。
1958年3月的一天,昏暗简陋的实验室里,骤然一声巨响。“周瑞武,你还好么!”“还好,还好……”实验室负责人杨静娴在确认同事没事后,焦急地辨认着散落一地的实验木桶……时隔60年,满头白发的周瑞武依旧清晰地记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然而所有参加实验的技术人员没有一个因为那一声剧烈的氢气爆炸声而放下手头的工作。
那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迫切需要锗,而国际上却对我国实行封锁,垄断了锗。只要他们实验成功,就可以为国家作贡献。因此,他们一往无前!
可是,无设备、无试剂、无技术,实验如何进行?
面对困难,会矿党委发出号召:“困难千千万,破它万万千。”没有搅拌机,就用木棍在桶里搅;没有压滤机,就扎布袋过滤,把滤液压在布袋里,挂在木棍上过滤;没有烘干机,就用铁板架柴火烘干;没有蒸馏釜,就用玻璃瓶一点点蒸馏;没有试剂,就自制氢气还原……
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提炼出锗,让会矿重新申请上马。”时任会矿矿长陈凤梧对技术人员说。
当时,杨静娴经常勉励大家“不要怕困难”,并带领大家不断汲取经验教训,改良代用设备,优化实验参数。终于,1958年6月的一天,杨静娴手捧菜籽般大小的0.3克锗向会矿党委汇报:“提出来了!但太少了,要往上报吗?”
时任会矿党委书记胡廷祥激动地说:“报!现在有0.3克,将来就会有3公斤,3吨,30吨!”他沉吟一会儿后接着说,“不但要报,我们还要以此向建党37周年献礼,以此表达我们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丹心!”
国之大者,必于能为不能为间“艰苦奋斗”
截至1958年7月,会矿累计提取2克锗,得到国家科委验证认可。当时中国正在研制原子弹,而锗是制造原子弹必不可少的稀有金属。坐落于西南边陲的小矿山,竟然提取出了国防工业急需的战略物资锗,这一消息轰动了整个冶金行业,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同年7月13日,会矿提出了“在鼓风炉的基础上增加反射炉、烟化炉用于挥发收集氧化锌烟尘”技术方案,成功解决了“难选矿石”冶炼提纯问题,企业第二次“上马”。
然而,0.3克锗带来的喜悦没有延续太久,因为它太少、太轻微了。为了证明会矿有提取锗的实力,会矿克服重重困难,于1959年2月将实验室成功提取的100克锗送至北京。主抓“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度重视,并指示:“会泽铅锌矿要不惜一切代价,在100克锗基础上,再提取1公斤锗。”在接到聂荣臻元帅指示后,会矿人没有被实验仪器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困难吓倒,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把家里的水缸、炉子、脸盆、床单等拿来,自制成“烧杯”“压滤机”“烘干机”等设备,仅用1个月的时间便成功提炼出1.1公斤锗并送至北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会矿具备产业化提炼锗的能力。
在全国“大炼钢铁”形势下,1959年4月,会矿再次被要求停止基本建设,第二次“下马”。怎么办?为了给国家提供更多的锗,会矿党委发出“‘下马’让路不让积极性”号召,因陋就简,自建提锗工厂。
建厂房缺砖瓦,搞生产无设备,怎么办?会矿人自行设计提锗工艺流程,手工自制提锗设备和蒸汽锅炉,自建砖瓦窑烧制砖瓦,自建实验厂房,自建硫酸车间生产硫酸,自建燃料车间、开硐挖煤;没有钢筋水泥,就用毛石青砖代替……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全国首个从铅锌矿石中提取锗的工厂诞生了。1960年,会矿产出139公斤锗,成为国内首个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锗工厂。
通过全面考察及听取汇报后,聂荣臻元帅指示:“会泽铅锌矿要不惜一切代价,在目前生产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取更大产量的锗。”为此,1960年12月,冶金工业部决定:“鉴于国防工业对锗的迫切需要,迅速建成金属锗2吨的生产能力,边建设、边生产、边配套,设备由小变大,分期上马。”
经历两次“下马”后,会矿第三次策马扬鞭。这是会矿建设历程中最关键的转折点,也是全国以伴生有益元素带动主金属“上马”建设的第一家企业。
截至1964年,会矿累计为国家提供锗2400多公斤,仅锗生产就向国家上缴税利1365.8万元,满足了国防工业的迫切需要,受到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联合表彰,锗也成为会矿的经济支柱。同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会矿全体职工喜悦欢腾,为祖国骄傲,也为自己自豪,为无数困难和失败垒起的成功而感动!
国之大者,必于善为不善为间“守正创新”
经过数十年发展,截至2022年底,驰宏锌锗已具备年产锗60余吨的能力。锗产品从传统的四氯化锗、区熔锗、锗单晶等延伸到定制锗粒子、红外锗镜片、超细二氧化锗等高端锗材料,再到全自动体温快速筛查系统、“工业CT”等终端产品。脱胎于会矿的驰宏锌锗,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原生锗生产企业。
在驰宏人眼中,驰宏锌锗的“锗”不仅是一种金属,更是一种精气神。驰宏锌锗以命名的方式,铭记那段艰苦而辉煌的0.3克锗历史,更是为了承载和启迪更加宽广长远的未来。
驰宏锌锗把建国初期形成的“热爱祖国、勇于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0.3克锗精神沉淀为红色基因,融入企业发展实践,以许党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创业干劲、勇于进取的创新勇气、顾全大局的无私奉献,汇聚起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1951年到2023年,从会泽铅锌矿到驰宏锌锗,从乌蒙山麓到全国各地,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铅锌矿提锗第一人”杨静娴,敢说“打不到矿我赔”的艾宜荪,仅靠目测就能准确切出异形炉砖的“庄八级”,“了不起的中国工人”徐成东,“有志‘锗’,事竟成”的范茂盛,还有无数“金点子”“银点子”的创造者……无论是科研项目中的技术攻关、设备工艺的小改小革还是班组里的点滴改变,驰宏人在赓续传承中努力实现“从0到1”、“从1到1.01再到1.1”的突破,迈出铅锌锗行业多个“第一步”,他们都是岗位上的科学工作者,是0.3克锗精神的传承者,是建设科技驰宏的生力军。
70多年,1项国家战略资源提取工艺,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6项省部级科技奖,789项科技项目;主导制定67项行业标准,数十项行业领先核心技术,1026件专利;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今的驰宏锌锗已经发展成为集地质勘探、采选冶、化工、深加工、贸易和科研于一体,年上缴税收逾16亿元,具有年产铅锌精矿金属54万吨、铅锌精炼76万吨、锗60吨以及银、金、镉、铋、锑等稀贵金属700余吨能力的大型铅锌锗企业。
从成功提取0.3克锗,到如今成为铅锌锗行业龙头企业,驰宏锌锗的科技创新经历了从最初的“依赖”“自发”到“跟随”“集成”再到今天的“并跑”。当前,要在重点领域、重大环节研发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就必须传承0.3克锗精神,勇当科技创新“舵手”。
“‘生于铅锌立于锗’的历史,筑牢了驰宏锌锗‘资源+科技’的立企初心,凝聚了企业的0.3克锗精神,激励我们打造铅锌锗采选冶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做关键材料研发保供排头兵,勇当新型低碳冶金现代产业链链长。”驰宏锌锗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冲如是总结。
回顾70余年发展史,驰宏锌锗在弘扬传承0.3克锗精神中坚定创建一流企业的文化自信,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激发万众同向的磅礴力量,在追根溯源中团结引领全体干部职工奋发有为。如今,“0.3克锗精神”已成为以“励精图治、创新求强”为核心的中铝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驰宏锌锗将牢牢把握中铝集团聚焦“四个特强”、打造“四个优势”、做强“四大支撑”、提升“四种能力”的新使命新定位,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中国第一、世界一流”铅锌锗企业。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