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轻70 年:银色丹心昭日月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22-05-23作者: 李婧懿 王秀晶 高原 陈晓敏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原一〇一厂)是国内外知名的铝镁合金加工企业。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我国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一〇一厂的诞生开启了中国铝镁加工事业的先河。1995年,东轻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基地”,被盛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
70载风雨兼程,东轻担负历史使命,坚定不移谋发展,产品品类从建厂初期的5类12种合金877个规格跃升到如今的18大类307种合金5771个品种23071个规格。目前,东轻已成为以超大规格板带材、高端挤压材等为核心的多领域综合性高精尖铝镁合金生产基地,产品应用范围已拓展至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兵器舰船、轨道交通、电子电器、空气化工、能源环保等国民经济各领域,“鲲鹏”翱翔、“天宫”对接、“嫦娥”奔月、大飞机展翅,一代代“国之重器”上,都有东轻品牌的“天鹅”印记熠熠闪耀。
70载岁月鎏金,东轻在历史的浪潮中荡涤着永不褪色的银色初心。进入新时代,“老国企”东轻正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筑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根基,以坚定的政治定力、价值创造和文化自信,奏响强企强国的时代华章。
产业报国 初心不改
1952年春天,东轻的前身一〇一厂在哈尔滨市拔地而起。随着老一辈创业者们俯身挖下第一抔黑土,“满足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这一庄严承诺,被深深镌刻进了东轻人的血脉与基因。
东轻的历史是共和国实现国家自立、民族自强的艰辛奋斗史的一个缩影。“矢志报国、铁肩担当”,是东轻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底色。1959年中苏交恶,苏联停止了对中国工业项目援助。当时,东轻正承担新中国核工业全部铝镁合金材料的保供任务,专家撤退、国外封锁、装备技术人员尚未完全成长等问题,瞬间成为东轻绕不过去的门槛。
“没有图纸资料,我们就自己设计;没有设备,我们就自己改造;锻压能力不够,我们就‘蚂蚁啃骨头’,用笨办法让项目上马。”每每回想起那个激情年代,曾参与原子弹特殊管生产工作的陈连柱依旧觉得热血沸腾。当1964年罗布泊戈壁滩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东轻人丹心报国的忠诚誓言,写下了深切至笃的一行。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时刻胸怀‘国之大者’,坚守在国家重点工程材料打造的最前沿。报国强国,这是每一代东轻人始终不渝的梦想和信念!”2003年10月15日,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实地目睹“神舟五号”发射的时任东轻总经理钟利,面对这艘由东轻提供核心铝合金构件、开启了中国空间探索事业新征程的载人航天飞船,曾发出过这样深情又自豪的感慨。19年后,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中铝高端制造副总裁,东轻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学书在受邀观看中国航天“高轨新兵”——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升空时,同样坚定而自豪地表示:“从1956年国家制订太空探索计划的第一天开始,‘东轻制造’就一路陪伴祖国航天共同成长。未来,我们仍将牢记报国初心,做好大国崛起的坚强柱石,在‘大国重器’高技术材料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让‘中铝造、东轻造’为国家建设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对于东轻为祖国航天工程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国辉如是评价:“东轻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航天铝镁合金材料研发和保供的最前沿,我们希望东轻能够一如既往,不断带来航天工程所需的关键新材料,助力航天强国再攀新高峰。”
70年来,东轻研发制造的一系列铝镁合金材料,为我国工业体系和国防事业填补了无数空白。翻开新中国建设的历史长卷,无论是奠定国家安全基石的“两弹一星”、世界现役最先进的第五代战机、万里奔赴执行任务的Y-20大型运输机,还是使命必达的“东风”导弹、挺进深蓝的航母战斗群,都有东轻材料的坚强支撑。现如今,一根根、一片片、一架架标注着天鹅品牌符号的铝镁合金制品仍然闪耀在国防军工、国民经济的建设一线,东轻人倾注心血、挥洒汗水,以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在辽阔的黑土地上创造奇迹,奏响了产业报国的最强音。
一铝当先 勇毅前行
从1956年11月开工生产到1992年7月,东轻始终是计划经济的“骄子”,“一家供全国、全国靠一家”,完整诠释了那个时代东轻的责任与担当。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面对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上千家铝加工企业和国民经济转轨、民用产品需求激增的外部环境,东轻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90%以上一度跌落到10%左右。改革,成为东轻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
调整航线,东轻向市场发起了挑战。1996年,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一〇一厂先后组建经济实体63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1998年,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实行公司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揭牌成立,翻开了发展新篇章;1999年,凭借三项制度改革和营销、生产组织、经济承包考核三项体系建立,东轻商品产量比上年增长19.6%,生产经营开始企稳向好,逐渐向制度新、效率高、后劲足的现代化企业转型。
2007年,按照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中铝集团协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重组东轻。在中铝集团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东轻集中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定位,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攻坚阶段。
2011年,具备高端合金超大规格铸锭生产能力的东轻熔铸新线投入使用;2012年,代表铝加工行业领先水平的特种铝合金板带材建设项目竣工;2017年,曾为新中国无数个“第一”作出贡献的2000毫米老轧机结束长达65年的使命,光荣退役;2019年,瞄准市场对铝合金挤压材的工艺成本新要求,东轻挤压工序全线完成液压系统改造;同年,制造执行系统(MES)正式上线使用,翻开了东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完善“大数据”管理的新篇章……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中,东轻不仅在全领域内拓宽了制约增产上量的瓶颈,更夯实了自身结构调整、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装备技术基础,为新时期打造战略保障产品和竞争优势产品、挺进铝镁合金高端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2020年8月正式成为中铝高端制造的一员,东轻进一步聚焦价值创造,向调结构要效益,加速了国企改革的整体进程。
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传统领域,东轻以战略保障主导产品的“精益打造”为依托,全力推动新品合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不断巩固和开拓现有市场,强化战略合作大单长单的合同保供。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东轻国家重点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7%。同时,作为黑龙江省知名的央企“老字号”,东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地方军工企业及重点项目工程深入合作,密切业务往来,相关产品年销售额达3亿元,不但有效支撑了利润指标,还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民品领域,东轻牢牢抓住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全力推动民用高端铝材的规模化制造和产业链延伸,力争“做优做精民品”,扩大高附加值市场份额。凭借多年来的技术累积和人才支撑,东轻全面压减低边际贡献制品,主动接轨热传输、新能源汽车、精密制造等前沿阵地,创新培育出以超宽高压复合板、淬火拉伸硬合金厚板、高强翅片为代表的一大批“拳头”产品,充分释放产线高端效能,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我们持续展开营销各系统的整合工作,创新实施‘市场联结现场’的营销模式,建立起包含工艺设计、品质把控、后续使用等涵盖用户需求全套信息的动态档案,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东轻最大生产主体板带厂厂长孟繁平介绍说,“这进一步加深了用户对东轻产品的信赖度、满意度,提升了东轻品牌的高端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信心。”2021年,东轻利润总额同比提升138%,创70年来最好水平,体制机制改革与向市场化进军均取得显著成绩。
面向“十四五”,东轻的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今后,东轻将继续明确市场导向,深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全要素对标行业领先,持续构建党建引领的双向融合大格局,坚决走好绿色、低碳、可循环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为中铝高端制造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铝基先进材料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贡献坚实力量。”东轻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荣旺坚定地表示。
创新自强 旗帜引领
掌握科技核心,这是东轻永远固守的“基本盘”。作为“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自建国初期那个一片空白的年代起,老一辈东轻人就挺起脊梁,在筚路蓝缕中探求技术的光亮。从1956年到1978年,东轻在国家铝材研制方面“独挑大梁”,完成了130个军工重大科研项目,其中耐海水轻金属、高温反应堆铝合金以及世界首创的“中温压延”工艺等国家重点项目,至今仍对我国轻合金加工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上世纪80年代‘天鹅’品牌的注册,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再到本世纪初转换新旧动能、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东轻始终将科学技术当作推动企业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东轻副总经理吕新宇说。
2005年东轻科技会议的成功召开,吹响了“老国企”东轻推动新世纪科技兴企、人才强企的号角。东轻人深刻认识到,唯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及人才孵化能力,才能切实保障东轻在中国铝镁合金加工业的领先地位,为企业持续注入旺盛的生命力。“创新自强、勤勉奉献”再一次被写入东轻精神。
“此后,我们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对内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项目实施;对外积极开展科技生态建设,架构起校企合作、企院合作、军地合作、国际合作等诸多平台,通过广泛接触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创新流程和运营模式,大幅度提升自身科研创造水平。”东轻技术中心主任丛福官介绍说。2007年,东轻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截至2022年5月,东轻已先后5次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难忘的挑战在2011年。当年,我国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工程进入关键阶段,东轻承担起大飞机机翼壁板的研制任务。作为该项目攻关骨干,全国“三八红旗手”、东轻中厚板厂的高级主任师谢延翠说:“当时自主研发大飞机的产业链基础相对薄弱,相关资料被国外严密封锁,成熟经验更无从谈起。而我们所面对的壁板材料研发,正是其中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任务之一。”能否用国产材料替代进口,保障国防工业安全和自主知识产权,考验着东轻的技术系统和上百名专业人员。
开发新型结晶器以解决大规格铸锭成型问题,采用变形轧制突破预拉伸厚板强韧性匹配难题……在坚持不懈的探索努力下,东轻科研技术团队仅用几年时间就追平了国外近半个世纪的工作进度。2017年,中铝集团在东轻正式与国内战略用户签署了航空铝合金材料研制及应用合作协议,开启了东轻跻身高端航空市场的新纪元,东轻成为大飞机机翼壁板的国内唯一供应商。
“把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紧紧握在手心!”作为“中国一铝”,东轻不单满足于成为中国铝镁加工业的奠基者、开拓者,更立志成为高端科研的引领者、主导者,切实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和品牌的竞争优势。
截至目前,东轻拥有186项国家专利,完成各类科技创新研究1500多项,300多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自主研发的“一种航空用铝合金预拉伸板的制造方法”项目斩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此外,东轻全力争取铝镁合金相关技术及样品标准化认证的主动权和制定权,主导制订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148项、国家军用标准42项、行业标准28项,研制标准样品115项。2019年,在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东轻荣获“标准终身成就奖”“20年特殊贡献奖”等奖项;2021年,东轻荣获“镁及镁合金国际标准研制创新示范基地”称号;同年,国家标准起草大数据分析系统发布2001—2019年黑龙江省国家标准起草大数据分析报告,东轻在黑龙江省研制国家标准排名第一。
文化聚力 共建家园
东轻,不止是一座工厂、一家企业,更是几代东轻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东轻熔铸厂铸造班班长杨松渝是个土生土长的“厂三代”:“我爷爷杨建林自建厂初期就在一○一厂工作,熔铸台前一干就是一辈子;我父亲杨宪奎早年在斯大林格勒铝加工厂专门学习熔铸技术,学成后也是在这儿工作,由于能力强、技术精,他还被派遣到西南铝支援建设。”杨松渝毕业后,义无反顾回到了祖辈、父辈曾经扎根的岗位,今年已是他在这片热土上耕耘的第32个年头。从一穷二白年代的创业开拓到后来的支撑全国,从改革开放时期的转型探索到新时代的跨越远航,杨松渝一家既是东轻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推动东轻发展的参与者。于他而言,东轻就是“家”。
像杨松渝这样以厂为家、三代同岗的,在东轻还有很多。传递报国初心,承继“一铝”使命,一代又一代东轻人用薪火相传的自强敬业、用继往开来的履职担当,积淀了东轻丰富厚重的精神文化底色。
2021年四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在哈尔滨肆虐,又逢东北地区寒潮来袭,严峻的外部形势与东轻生产经营年末冲刺的尖锐矛盾一触即发。紧急时刻,东轻1100多名员工以负重逆行、敢打硬仗的铁军意志驻守封闭厂区,18天内倒大班、睡机台、抗严寒、战冰雪,力保国家关键领域铝合金材料的高品质、及时供应,用实际行动捍卫了企业来之不易的经营成果。“在东轻,‘爱厂如家’绝不是一句空话,这是70年文化底蕴为我们凝聚起的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东轻党群工作部主任刘海付表示。
怀抱几代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励精图治、创新自强”的宝贵精神财富,新征程上,东轻将“打造企业文化、增强聚力实效”写进了高质量发展的规划章程。“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文化,一流的文化需要一流的党建。我们常常提醒自己,必须坚持以党建引领文化,时刻注重东轻文化的守正创新,坚持用党的建设凝聚人和鼓舞人、用文化自信感染人和吸引人,在企业内营造昂扬向上的氛围,将我们这个同拼搏、共奋进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东轻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万时云说。
“文化聚力、同建家园”,发力点在于不断厚植东轻红色工业的精神滋养。近年,东轻党委发挥老牌国企党建优势,穿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积极推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四史”学习教育,引导职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感悟中国工业血脉,弘扬企业文化传统,接力先辈优良作风,扛起历史责任担当。此外,东轻还利用中铝高端制造“寻根之旅”主题活动和建厂70周年等契机,对企业文化资产进行了再梳理、再挖掘和再保护,充实中国铝镁加工业展览馆和基层文化示范基地,进一步深化了干部员工对东轻这个“精神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
面对新时期的全新挑战,“高端”“精品”“价值”“创新”等新理念已被吸纳进东轻企业文化体系中,为东轻精神注入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旺盛生命力。随着企业文化逐渐融入基层管理和中心工作,东轻将切实形成赋能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软实力,用文化鼓舞人心、提升管理、规范行为、打造品牌,在共建壮美东轻、“百年东轻”的进程中汇聚源源不断的向心力,构筑起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人才强企 拥抱未来
新时代的东轻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东轻。“大党建”“双向融合”格局的不断完善,推动东轻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各要素、各环节深度融合。秉持“党管人才”的中心思想,东轻探索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创造价值、普惠共享,与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人才强企机制。
东轻党委坚定“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抓班子、带队伍,不断建设员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通过“两带两创”“联建共建”、党员“双提升”等一系列“党建+”活动载体,东轻切实抓好“两学一做”,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了干部履职的实效性,持续增强组织功能、提升战斗堡垒作用,把干事创业的价值导向做深做强,逐渐形成一支政治上靠得住、担当上有作为、接力奋斗向未来的干部人才队伍,以抓关键指标聚大同、抓改革同步促稳定,真正将东轻梦作为工业强国的有机体融入了中国梦的时代发展大势。
“让人才队伍创造价值,就要把人才骨子里的潜力激发出来。”东轻人力资源部经理张宏峰说。打破旧有制度的老框框,东轻深入实施人事、用工、薪酬三项改革,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奖惩分明成为新常态。2019年起,东轻全面实行市场化薪资结构和个人业绩激励改革,“以业绩论英雄”,彻底摒弃了运行30多年的工资管理体系,其中,“揭榜挂帅”的项目管理新规定,充分激发了科研工作者投入创新创造的工作热情。2021年,东轻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提升88.8%。
作为引领行业的老牌国企,东轻始终将输出中国铝镁加工行业领军人才的历史使命扛在肩头。以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员工成长成才为重心,东轻一方面着眼未来,依托《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方案,面向全员施行了评聘五级师、十级台阶、十七级薪档的人才激励和孵化新模式,建立矩阵式人才梯队,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提升工程;另一方面,结合“智慧工会”等人才培育数字化平台,东轻用心为员工打造同步科学水平、适应技能要求、接轨行业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本领,全方位提升产业工人能力素质。针对业务骨干,东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红色对标+党员先锋”机制以及“卓越”“明星”“拔尖”“工匠”等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并着重发挥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孵化器作用,内训与外联协力、用才与育才同频、全面与重点兼顾,进一步激发了人才价值创造的能力与活力,引领员工在打造银色产业“排头兵”、推动“铝基强国”的新征程中不断展现新担当、贡献新作为。
增强队伍价值力,还要以人心促发展,实现成果的普惠共享。东轻党委深知,要实现企业发展就必须提振队伍精气神,只有践行“员工至上”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激发起全体员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的奋斗热情。东轻以党建为引领、组织当纽带、工会搭平台,近年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温暖普惠工程。2021年,各级党组织和工会上下发力,完成两节送温暖、困难帮扶、福利积分上调等“为群众办实事”项目318项,热费明补、工作餐、公积金、职工体检等等群众关心及历史遗留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行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和重点关怀跟踪机制,保障好员工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让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东轻工会副主席李莹说,“这不仅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彰显了东轻厚植党的群众基础的政治担当。”
星汉灿烂,北斗指航;沧海横流,砥柱巍然。70载过往,写就东轻锐意进取、扬帆远航的序章。怀揣攻坚克难的胆识与改革创新的豪情,肩负矢志报国的忠诚与舍我其谁的担当,东轻正以上下求索的勇气擘画新征程新跨越的壮美蓝图,向着打造中国铝加工产业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开拓进取,为成为挺起民族工业脊梁的百年老店续力奋斗,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