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工作侧记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19-05-30作者: 管理员
□杨 红
“一切有利于扭亏脱困的硬措施都可以试用,一切有利于深化改革的好方法都可以探索。”山西新材料负责人在2019年职代会上强调。今年年初以来,山西新材料不断优化生产组织,大力推进低成本领先战略,优化整合矿山检修业务,精耕细作板块产品市场,奏响了一曲曲激昂奋进的战歌。
精准管理 大力推进低成本领先战略
在完全市场竞争领域,只有成本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并保持优势。今年年初以来,山西新材料坚定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全系统、全专业协同强化精准管理,碱耗矿耗等关键性指标持续降低。
氧化铝生产成本构成中,矿石消耗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而碱耗作为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设备装备水平、运行状况及管理水平。一直以来,生产组织系统将降低矿耗、碱耗作为降低成本“牛鼻子”紧抓不放。
在第二氧化铝厂原料工区,普铝矿、高硫矿和太岳矿被分门别类,经过原料磨、配加不同比例石灰后,被输送到指定的溶出环节。为发挥创新串联法技术优势,山西新材料大力实施不同品位铝土矿的差异化操作,通过科学调控配灰,精细管理流程工艺,真正把能源利用做到最优、吃干榨净。
“拜耳法赤泥作为工艺过程中的‘废弃物’,却是我们变废为宝的‘香饽饽’。”山西新材料第一氧化铝厂调度科负责人介绍。作为赤泥回收下游环节,第一氧化铝厂持续优化工艺流程,不断加强内部操作,扎实做到上下工序的紧密衔接和联动配合,最大限度地回收赤泥中的氧化铝和氧化钠。
今年年初以来,山西新材料生产系统强化过程管控,上下游环节充分协调,充分挖掘现有生产潜能,每吨氧化铝矿耗较2018年同期下降49千克,碱耗较2018年同期下降53.41千克。通过科学谋划,周密组织,以周保月、以月保年,各生产单位朝着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奋力迈进。
机制创新 分兵突围降本创效
在狠抓生产组织的同时,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践,事业部制管理优势愈发凸显,相对独立的经营核算模式,激发了各事业部降本创效潜力。各事业部通过将业务做深做透,在各自的产品和市场上精耕细作,助力企业扭亏脱困。
在铝加工事业部,操作工熟练地将长约1米、胳膊粗细的铝合金方棒整齐码放在推车之上。A356.2方棒主要应用于汽车轮毂生产,自2018年年底实现一次投产成功、一次量产成功后,因产品质量好、服务优,市场声誉度快速提高,许多客户不远千里慕名前来,越来越好的经济效益也让员工看到了企业的未来。
实施相对独立的核算模式后,铝加工事业部迅速转变观念,以效益为先,紧盯周边市场和中高端产品市场,通过大量市场调研和考察,在参考同行业最优标准后,兼顾产品的通用性和周边客户需求,经过多次甄选最终确定了产品规格和型号。经过前期一系列设备和技术攻关,A356.2方棒一经面世就供不应求,产品远销三门峡、西安等地,成为该事业部开拓市场的合金“拳头”产品。
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炭素事业部主动出击,跑用户、抢资源,加强市场营销。同时紧紧围绕“质量”二字做文章,从阳极块的入炉焙烧、解组清理、转运堆垛到产品的外运等环节,加强外发产品质量管控。目前,商品阳极完成约2900吨的销售任务,4000余吨阳极已完成解组下线等待发运。
山西新材料遵循“集中决策、授权经营”的原则,按照“准法人、专业化”的思路,通过简政放权,自主运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着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打造高附加值产品,最大限度地挖掘事业部经营管理潜能。
业务重组 发挥“1+1>2”团队作战优势
一季度,“业务整合”成为山西新材料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从矿山业务到检修力量,再到与山西铝业党委工作的融合,通过打通关键业务环节,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技术支撑。
今年年初,原矿业公司、矿山工服公司和矿产资源部合并重组为集资源获取、生产经营和矿山服务为一体的矿业公司,为加快矿山资源获取,推进自采矿山建设加油助力;与此同时,原华泽建安公司与原晋铝冶炼公司检修资源整合为新的建安公司,全面负责氧化铝板块大中型维检任务。
4月初,建安公司200余名检修人员集结热电分厂三期蒸发管网系统停气检修现场,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大会战。两天的时间里,百余名焊钳工在吊车和工艺车辆的全天候配合下,兵分两路,加班加点,吃住一线,相互配合,割焊、拆除、转运等各工序有条不紊,完成了大管径弯头百余个、200余项焊缝除锈打磨任务,较计划工期整整提前了3天。
在理顺具体工作业务的同时,为加强山西新材料和山西铝业的管理协调,按照中铝集团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两家企业实行“一个党委、两个经营班子”的管理模式。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两企业党建业务快速融合,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筹管理、统一规划推动党建工作扎实落地,筑牢企业的“根”和“魂”。
在扭亏脱困火线上奋勇拼搏,在深化改革熔炉中百炼成钢。山西新材料上下紧盯全年目标任务不放松,在内部挖潜上下功夫,在深化成本控制上花气力,在提升质量效益上求实效,一步一个台阶,以过硬的措施、过硬的技术、过硬的作风,确保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的顺利实现。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