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铝业优化供矿模式打出“组合拳”

来源: 中铝中州铝业时间: 2017-01-23作者: 管理员

铝土矿是氧化铝生产的“主食”,权重超过生产成本的35%。这对于远离矿区的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来说,用矿成本劣势凸显。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盈利?该公司独辟蹊径,找到了用矿降本的“金钥匙”。

□周淑芳

一份喜人的成绩单,一张令人骄傲的财务报表。

2016年,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打出“组合拳”,优化供矿模式,用矿成本大幅降低实现同比增利2亿余元,比预算增利0.3亿元。

“精准供矿,按需供矿,经济供矿,建立科学的供矿、用矿秩序,在技术与管理层面提高用矿效率。”中州铝业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元坤揭开谜底。用矿流程按照精准供矿模式运行,所有浮选类别用矿均预先进行准入评价,实现低效、无效矿为零。选矿过程整体趋于稳定并不断优化,矿耗及用矿成本降幅明显。

“精准供矿”建立供矿新标准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据该公司生产管理中心副主任宋江红介绍。河南省矿石贫化、品位低,中州铝业矿石来源杂、属性各不相同,极易造成生产过程指标波动、消耗高。只有矿石中的氧化铝、铝硅比含量适度,才更利于降低碱耗、提高产能,从而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从2013年开始,中州铝业成立了以张元坤为组长的用矿项目组,持之以恒致力于提高用矿效益研究,在进矿品位及结构受限的条件下,根据生产需要,在不同组合中寻找相对最优项,创建了矿石管理与用矿之间的衔接新秩序。

“随着选矿工艺的日臻成熟,低品位矿石用于选矿,高品位矿可直接用于氧化铝生产。”生产管理中心用矿主管王松林说。针对2016年二季度以后进矿石量、品位下降的趋势,用矿项目组及时与生产单位结合,提出不同配矿模式下的经济性比较,为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完全实现了梯级用矿。

从源头委托做起,通过自采、民采矿委托评价,根据矿石性能、品位,建议流程适宜走向。具备选矿性能的矿石,通过配矿环节进入相应流程,否则拒绝入厂。对于不具备选矿性能、但品位较高、能适合直磨矿要求的,则依据性能,直接进入相应生产流程。

“按需供矿”握准供矿新尺度

“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先降低供矿成本,也要降低生产消耗。这是氧化铝降本的主要途径。”张元坤指出,要实时依据生产的需要,按照消耗库存、选择性选矿、直磨和精矿的策略购矿,做到按需供矿、精准供矿和针对性采购。

根据烧结法系统运行情况,结合库存矿石质量,用矿组提出配矿仍立足于满足强化烧结法的需要,对新增矿源的采购提出“特定”质量标准,新增部分高铝高硫矿与库存低效矿进行配矿,以最低的供矿成本满足生产需求。

直磨矿一直处于相对短缺的局面,根据新的用矿流程,用矿组提出由中州矿业层面在组织进矿过程中运用配矿概念,将单一条件下不能合适使用的类别矿石进行组合,做到物尽其用、满足生产。

“经济供矿”杜绝过程浪费

原矿价格波动、物流运输组织、厂内倒运浪费、取样及结算方式、粗犷的破碎是制约降低吨氧化铝用矿成本的五大瓶颈。只有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才能处理阶段性“呆矿”、消化低效矿、优化库存结构。

经过反复调查发现,该公司找到了库存无效矿、倒运矿落地、配矿损失、矿石未分类、矿石堆存“五大”浪费点,瞄准症结,对症下药。该公司以生产格局为前提,实现按需、精准供矿,通过个性化采购,消灭库存低效矿;通过配矿组合使用无效矿,实现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2016年,低效矿库存下降20多万吨,从本质上消除了无效矿的产生。

“选矿实验”优化供矿品质

矿石属性不同,供矿条件就不同。为了让设备能“吃”百家粮,该公司对不同地质条件原矿物相进行分析对比,了解矿石可选性与矿石物相相关度,果断进行生产流程改造,实施“分级用矿”。

结合原料价格、矿石供应品位能力、当期财务数据,用矿组对选矿重要影响因素变化进行跟踪,建立大数据库。根据生产工艺流程要求分为浮选、脱硫新工艺、直磨矿和烧结法用矿四种类别。对影响浮选工艺的全面因素进行基础性探索与验证,考虑流程匹配通过能力,重新测算修订用矿经济模型,在已建立的用矿流程秩序基础上,对矿石实施梯级应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州铝业氧化铝用矿成本大幅降低,选矿过程处理能力、自选精矿量不断提升。选矿系统运行模式由之前7台球磨机对应7系列浮选机,改变为8台球磨机对应7系列浮选机,选矿指标不断优化,每月处理浮选矿石量提高11%,自选精矿量提升11%,全年累计供矿降本1亿多元。

附件: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62号

苹果版下载

安卓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