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题”解决问题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12-04-16作者:
编者按 运营转型转什么,怎么转?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以“消除浪费、创造价值、持续改进”为终极目标,以抓项目为手段开展了“百项转型攻关、千万转型创效”活动,走出了一条符合企业特色的转型之路。
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第一氧化铝厂作为重点生产分厂,在依靠科技创新不断优化生产环境的过程中,把脉生产运营系统这一核心,延伸“百项转型攻关、千万转型创效”的内涵,确立了分厂5个关键项目、车间17个项目,中层干部6个课题、科级干部72个课题,经过努力探索实践,课题攻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总经理冷正旭表示:“该厂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由辅导实施到自主实施,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推进。”
荷兰泵隔膜实现零破损
在氧化铝生产中,如果说高压溶出机组是拜耳法生产的核心,那么荷兰泵就是高压溶出机组的心脏,而直径1.5米、厚2厘米,用橡胶制成的圆形隔膜负责将料浆与油分离,为荷兰泵传递动力。
4月2日,记者走进溶出车间,看到 3台荷兰泵正常运转着。可就在数月前,荷兰泵隔膜破损问题还一直制约着该车间生产。该车间副主任姚贺斌算了这样一笔账:去年一年荷兰泵隔膜破损21个,每个价值2万多元,每更换一次隔膜要消耗2桶液压油,一桶就是2000多元,一年下来就是50万元。于是,姚贺斌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把《提高荷兰泵隔膜使用周期》作为了自己的运营转型课题。
召开诸葛亮会、与岗位人员交流探讨、展示鱼骨图,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他终于找到了造成隔膜破损的主要原因,一是物料颗粒过大造成隔膜划伤,二是操作不当造成破损。原因找到了,如何做?
每天姚贺斌都会围着荷兰泵转上几圈,大的破损通过听机器运转声音就能判断出,小的破损不容易被发现,他就通过看油料消耗、摸排阀油中是否有颗粒,舔油料是否有碱涩来判断。4个月的攻关经历让姚贺斌和他的同事练就了听、摸、舔、看的绝技。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今年1至3月份该车间荷兰泵隔膜实现了零破损,节约费用12万元。
通过过程控制浪费
在联合法生产氧化铝工艺中,碱赤泥平衡成为连接烧结法与拜耳法的中转站。碱赤泥水分含量高,造成系统液量满,赤泥平衡困难,限制拜耳法高产;碱赤泥水分含量低,赤泥流动性差,对烧结法配料影响大。如何寻找最佳平衡点,成为今年年初以来精制车间副主任李国政经常思考的问题。
“他常常是早上8点钟上班就到了现场,一整天都在转悠,检查过滤机运行情况,查看岗位生产,随时调整关键指标。”员工南昌说,“可别小看他的转悠,只要他一到场所有问题基本都会迎刃而解。”运用转型分析法,李国政经过抽丝剥茧和细致入微地推敲,根据生产情况制订了碱赤泥水分指标调整方案。3个月的实践,终于盼到了收获的季节,氧化铝产量实现了逐月递增。
与李国政一样奋战在攻关战线上的是该厂全体干部员工。该厂沉降车间利用运营转型的过程控制和有效的数据分析手段,解决了长期以来洗液槽冒槽和设备空载现象。“耗油大户”沉降车间油隔泵岗位通过设立节油看板,7个月节约费用14000元。
老李笑了
烧结法沉降车间熟料净溶持续偏低,成为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运营转型实施后,该厂主任工程师任巨金带领技术骨干运用运营转型工具对去年全年的熟料净溶数据进行全因素分析后,认为是由于工艺生产技术条件改变后,碱比和钙比的范围没有及时调整造成的。
一时间,岗位员工像炸了锅一样。在溶出岗位上工作了20年的李师傅直摇头说:“如果减少磨头洗液量,造成积料磨子堵塞,会出现生产事故,这种办法根本不可行。”
针对这一问题,任巨金和分厂技术骨干跟班作业,把关注点放在每个环节的精细操作上,抓微调,抓过程。“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要追溯到前三四个工序,与员工座谈,找理论依据,每天走一圈至少需要两个小时,而一个最终数据的确定往往需要半个月时间的反复考证。”高频率、单调琐碎的操作,时刻考验着技术人员的韧性和耐力。但这还不是最难的,最大的困难是液固比调整。经过专业人员与技术骨干、岗位员工展开激烈讨论,最后选择了改造工艺流程,由原来 “磨头一点加入”改为“三点加入”。
改造后的氧化铝净溶最好时达到了87.8%,氧化钠净溶达到87.86%,比改造前大幅提升,而且流程顺了,员工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看着每天顺畅的生产环境,老李搓着双手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办法还真管用。”
“运营转型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向存在的但不见得都是合理的现象说不,就是要追求精益,注重激励作用,建立运营转型课题体系,找到点上的突破,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让智慧在每个角落闪光。”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总经理助理、该厂厂长郭庆山对运营转型这样评价。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