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铜精矿进口或维持高位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时间: 2016-11-29作者: 管理员
铜产品外贸逆差同比减少8.5%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有色金属产品(不含铁合金、金属化工产品)实现进口额618.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696亿美元下降11.1%(同口径比值,下同);出口额310.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77.78亿美元下降17.7%。外贸逆差308.1亿美元,同比减少3.2%。
2016年前三季度,87种铜产品实现进口额395.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26.5亿美元下降7.2%;出口额45.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3.9亿美元增加3.85%。外贸逆差350.1亿美元,同比减少8.5%。进、出口总额分别占有色金属产品的63.9%、14.7%,比重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2和3.1个百分点。2016年前三季度铜产品的外贸逆差较全部有色金属产品的外贸逆差多42.0亿美元。
今年前三季度各类铜产品的进出口额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铜原料方面进出口额分别出现4.4%和64.1%下滑。二是铜金属方面出口额出现79.3%的明显增加。三是铜材进出口总额均出现10%以上的下滑,而且各个品种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疲软,导致进出口额同比双双萎缩。四是铜制品前三季度外贸额进、出口额双双小幅回落。
前三季度铜产品进出口量分析
铜精矿:前三季度进口量1224.2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1.24%。前三季度从进口铜精矿长单加工费97.35美元/9.73美分,以及现货加工费从85美元/8.5美分左右上涨至103美元~105美元/10.3美分~10.5美分的情况看,高企的加工费促进冶炼厂生产热情,刺激了冶炼厂对铜精矿的需求,使得铜精矿进口增量明显。
粗铜:前三季度进口量38.9万吨,同比增长40.8%,同样是铜精矿加工费的高企以及废铜价格劣势被粗铜替代的原因,促使粗铜进口量增长较为明显。
废杂铜:前三季度进口量因价格及供应量有限的影响出现萎缩,产业链中部分市场被粗铜、电解铜替代。前三季度累计进口量245.6万吨,同比下降8.39%。
精铜:前三季度进口量280.3万吨,同比增长9.8%。今年前期精铜进口比价合适以及中国在海外投产电铜产品销往国内,促使进口量增加,后期精铜随着加工费高企促进产量增加及库存转移原因推动,出口量同比增长126.8%。
铜合金:前三季度进口量3.6万吨,同比增长14.2%;出口量157吨,同比下降51.2%。整体占铜金属进出口量的份额较小。
受全球整体经济影响导致全球铜下游消费萎靡,前三季度铜材的进出口贸易量均出现下降。2016年前三季度全部铜材进口量40.75万吨,同比下降3.4%;出口量34.1万吨,同比下降4.7%;进出口量比1.2∶1,贸易量较为平衡。
整体看,前三季度铜材的进口贸易方式是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进口量23.1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6.6%;在出口贸易方式中,也是进料加工的出口量最大,出口量34.1万吨,占出口总量的55.4%,其次为一般贸易,占出口量的32.3%。
前三季度铜材的主要来源国和地区依次为中国台湾地区18.1万吨、韩国6.4万吨、日本5.9万吨;主要出口国及地区依次为韩国3.9万吨、中国香港3.2万吨、泰国2.8万吨。
各类铜产品发展势态不同
铜原料(除废铜)进口增长明显,由于前三季度铜精矿加工费的高企,促进了冶炼企业的生产热情,加之国内铜冶炼产能仍处于扩张期,对铜精矿的需求旺盛,从而使得上半年铜精矿进口大幅增长;粗铜同样受到冶炼企业的青睐,目前市场上粗铜扣减约在每吨1500元左右,冶炼企业在精炼部分同样可以保证约500元/吨的盈利,尤其是受废铜冶炼企业对废铜供应有限且价格较高(与电铜价差较小)的原因影响,使用粗铜替代废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废铜作为铜原料前三季度进口同比出现下滑。
精铜在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量均增长明显,由于前期精铜进口比价合适以及中国在海外投产电铜产品销往国内,促使进口量增加明显,后期随着加工费高企、冶炼厂节后产能恢复以及检修结束等因素推动精铜产量增加促进出口;LME仓库补贴政策推动库存转移,使得出口量同样增长明显,精铜出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同比增长明显。
由于全球铜下游消费疲软以及我国铜材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我国铜材产品的发展及对高端产品应用需求的满足,阻碍了铜材产品的外贸往来。众多铜材产品中只有铜管做到净出口,其余铜材产品的外贸情况多数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预计四季度铜精矿进口继续维持高位,主要得益于较高的铜精矿加工费及海外矿山产能释放;随着国内精铜产量的提升,粗铜进口也有望保持较强势头;考虑到人民币的贬值趋势还在延续,进口套利窗口并未真正打开,预计精铜进口较三季度将有所回升;废杂铜的进口量将继续保持低迷;国内外需求保持弱势增长,铜材进口和出口都将维持弱势。
(本文摘自2016年11月22日《中国有色金属报》,作者王伟伟,有删减)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