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是经济企稳转好的重中之重
来源: 人民日报时间: 2016-03-08作者: 管理员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要重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五大任务。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去产能”作为年度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并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已成主要障碍
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和“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持续存在,特别是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如此强调“去产能”工作?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当前部分行业的市场需求已经达到或者接近峰值,去产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主导产业。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5.0%),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中期,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不少重化工产品的需求规模已经达到了峰值或进入峰值区间,产能过剩已不是周期性而呈现出严重的绝对过剩,不可能依靠扩大需求和下一轮经济周期得到自然化解。
二是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中“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原因。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和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而产能过剩正是“四降一升”的重要原因。
产能过剩行业也是亏损最为严重的行业。例如,中国煤炭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90家大型煤炭企业的利润同比下降91%,整个行业的亏损面达到了95%。同样,钢铁企业也普遍亏损严重。
三是只有做好“去产能”工作,才能促进经济早日实现转型升级和企稳转好。严重产能过剩直接导致企业恶性竞争,普遍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出现“优汰劣胜”,更遑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不仅如此,尽管严重产能过剩往往只发生在少数行业,但由于经济中存在的复杂传导和影响关系,一个行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其上下游的企业,还会通过商业信用、金融等传导机制影响更广泛的经济组织。因此,如果“去产能”的工作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整个宏观经济仍将继续陷入通货紧缩、效益低下和增速下行的趋势中。只有实实在在做好“去产能”工作,才能恢复行业正常的盈利水平和发展状态,进而消除潜在的金融风险,促进整体经济企稳回升。
当前“去产能”工作风险可控、效益可期
虽然近期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部分行业经营较为困难,但我国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长,经济基本面较好,具有做好“去产能”工作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为“去产能”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具有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和内在基础,可以吸纳部分行业因“去产能”出现的调整冲击。我国劳动人民工作勤勉,经济发展的韧性强。大量基础设施和生活需求仍没有充分满足,经济增长的潜力足。各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互补性高,经济增长的回旋余地大。特别是近年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能够为部分制造业的调整提供足够的支持。
二是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为吸纳“去产能”的富余人员提供了较大空间。近几年我国就业状况一直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去产能”不会出现大规模失业现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就业总量不断攀升,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实现了转移。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外,自2004年前后开始出现的东部地区招工难现象一直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15年的调查失业率是4.99%,与2013、2014年基本持平,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各方面信息表明,我国目前的总体就业形势仍然较好。虽然“去产能”势必会造成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工作岗位的调整,甚至有些企业出现一定数量的下岗和失业现象,但只要平稳有序地推进,经济完全有能力吸纳这些劳动力,就业的风险是可控的。
三是产能过剩行业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为“去产能”后实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我国不少产能过剩行业生产技术、设备先进,产能过剩但不落后,综合竞争力较强。只要做好“去产能”工作,腾出必要的市场资源和空间,恢复合理的价格水平,这些行业仍然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本文摘自3月2日《人民日报》作者赵昌文许召元,有删减)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