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展风姿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15-04-21作者: 管理员
出彩“女汉子”
□ 张晓阳
爬高炉、拆螺栓……穿上工装,她们个个是独当一面英姿飒爽的“女汉子”。2002年以来,她们所在的西南铝挤压厂动力计控仪表班收获了无数荣誉。今年,又将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的奖牌挂上了墙。
“炉子再高也得上”
下午2点,笔者跟着西南铝挤压厂动力计控站的党支部书记司维穿过仪表班休息室的小门,一抬头,传说中仪表班姐妹们工作的高炉便在眼前。
站在炉下往上看,24米相当于8层楼房高的淬火炉顶部直连厂房顶部,在下面看着都心生畏惧,有恐高症的人更别提要爬上最高层去维护作业了。淬火炉一共有8个测温区,副班长官敏今天正好要去3区作业。紧跟着手里拿着热电偶的官敏,笔者一手紧紧地抓住铁楼梯,一边护着自己的头部不撞上铁板,小心翼翼地穿过仅容一人通过的铁板空隙,站到了淬火炉的第一层。此时,炉内循环风产生的巨大压力撞击炉壁,炉外铁板开始轻微地晃动,笔者赶紧撤下来,站在炉下看官敏一步一步往3区爬去。
“我第一次爬这台淬火炉的时候,爬到3区花了半小时,站在上面腿打颤,特别是装炉出炉的时候更能感觉到强烈的震动,有恐高症的人肯定不敢上去。”站在下面给官敏做互保、长相秀美的张崇利说。
淬火炉的8个测温区平均分布有8支用于测温的热电偶,热电偶都有使用寿命,从几天到1个月不等,坏了的热电偶要马上换掉,换一次,仪表班的职工们就要爬一次高炉。“不爬不行啊,热电偶都在上面,不把坏的换下来,会影响淬火炉的温控系统,产品质量就没法保证了,所以炉子再高我们也得上。”官敏说。
“大拼盘”班组的学习常态
从淬火炉回到仪表班休息室,正好赶上班组的“一周一题”。担负着全厂仪器仪表、温控系统检定工作的仪表班,其工作性质远远不是旁人想象的抄抄表、记记数那么简单轻松。作为集技术、维护、检修为一体的操作工种,拼的不仅仅是搬表的体力,还有职工的技术素质,但偏偏这个班组是一个“大拼盘”。
因为岗位整合,2013年张崇利和骆宇从电工转行做了仪表工,2014年10月天车工陈丽也改行到了仪表班。在这个“大拼盘”班组里,新同事一切都要重头学起,于是便有了针对技能提升的“一周一题”。通过开展“一周一题”、结互帮对子,有效促进班组成员技能水平的提升。张崇利、骆宇、陈丽这3个“外来户”仅花了3个月时间就能独当一面。
白尚峰是2012年才分到班组的大学生,虽然大学里学的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但真正操作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有一次,1250吨挤压筒电工测电流需要把加热器打到加热状态,但仪器一直处于保温状态……”小白说,是副班长官敏带着他迅速准确判断出ER表触头故障,教会他处理。
互帮互助不保守,让这个“大拼盘”班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很快。目前班组职工中有1名工程师、1名助工、3名高级工、5名中级工。
“大气”铸就的光彩
下午四点,学习结束后的休息室里热闹起来,7姐妹敞开了话匣子。“大家都认为,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但咱们班组的女人吃得了苦,吃得了亏,所以我们团结。”说起班里的姐妹,官敏话里很自豪。
吃得了的苦笔者能理解,但吃得了亏是怎么回事?“打个比方吧,由于岗位描述的历史原因,电工比仪表工岗位要高,我们班组里2012年从电工岗位过来的两个同事比带她们的师父钱拿得多。”坐在一旁的车间党支部书记司维说。
“呀,你们不闹意见啊?”看到笔者的惊讶,几个“老仪表工”彼此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刚开始肯定不舒服,但后来大家也理解了,而且赵班长在遇到加班薪酬分配时,有时自己应得的都让出来给大家,谁还好意思争啊!”周静萍说。
说话间,因为模具车间有一块ER表需要更换,官敏和曹英赶紧抱起表往模具车间走。瘦弱的曹英抱着表走了一段,官敏赶紧从曹英手里把ER表接了过来,一路轮换着把表抱到作业区。曹英说,这一路往返需要20分钟,15公斤重的表,两个女人帮着轮换,会轻松很多。
换完表,白班下班时间已经过了,今天轮到周静萍和骆宇上中班,其余5个女同事换下工装,和笔者一起走出了休息室。
车间外,草木葳蕤的重庆4月天芳菲满地,温润清新。着工装时爬得了高炉、拆得了螺栓、脏活累活全部搞得定的“女汉子”们,此刻露出重庆女人生活中光彩精致的一面,浓密的树荫下,留下她们爽朗的笑声。
煤海之花
□ 马雁飞
说到与煤相关的工作,很多人认为这是专属男人的工作,与女性无关。可是,在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现场监督站,16名员工中就有13名女职工,她们坚守在生产一线,为企业发展默默奉献着。近日,该站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一件件平凡的小事
2013年1月,华银铝党群工作部现场监督站成立,主要负责该公司进厂大宗原燃物料取制样、封存样等工作的监督。
有一次,现场监督站取制样丙班班长李大卓和班员许秀丹来到该公司热电厂C号煤场,监督当天上午进厂的20车褐煤取样时,发现所需取样的煤堆里有不少灰白色的石块。凭借多年经验,他们判断此次入厂煤煤矸石偏高。“入厂煤卸完后,用煤单位会在我们的监督下从每车煤中抽取一小部分煤,再将这些煤混合在一起搅拌、破碎,缩小样品。”监督站站长黄林介绍,如果煤样里矸石率过高,所取的煤样样品就无法真实地反映该批次入厂煤的质量。于是,监督站立即向取制样仲裁小组汇报。经现场检查,确定该批次入厂煤煤矸石偏多,决定对此次入厂煤进行扣重处理。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监督,看似简单的小事,却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我们一定要把好关。”黄林告诉笔者。
一条条给力的措施
优异的工作业绩,源于该站成立之初就制订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措施。
黄林说,2013年以前,该公司煤场管理相对混乱。党群工作部向公司提议在煤场安装视频监控录像,提议得到该公司领导层的一致认同。2013年8月,该公司投入100多万元安装了原燃料视频监控系统,对该公司进厂原燃料现场取样、制样、封样、送样和化验等一系列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
在该站办公室,黄林向笔者演示了该套视频监控系统。只见一个二十来寸的电脑显示屏上显示着100多个小视频,清楚地记录着各个煤场的工作情况。
“以前,产品质量出问题时,分不清是谁的错,调查取证很困难。视频监控系统不仅可以减少供应商侥幸掺杂的行为,还便于调查取证,强化了煤场管理。”黄林说,“视频监控系统只是一方面,监督站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监督员代人上班等违规行为进行考核。”
一个个敬业的员工
粉尘、噪音、腐蚀、高温是现场监督站监督员要面对的工作环境,对于女职工来说,这样的环境是否太艰苦?2013年初从检修厂调到监督站的乙班班长梁晓俐说:“想干好我们这个工作,无非就是能吃苦,腿要勤快。”
“监督员的工作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但是要到煤堆现场工作,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接到电话,我们必须20分钟之内赶到现场。”梁晓俐告诉笔者,因为到厂的火车煤时间不定,数量不定,这就要求监督员时刻准备着下现场。
生于1985年的姚婕妤,和梁晓俐一样,也是2013年初从检修厂来到监督站的,此前一直从事车工工作。起初,姚婕妤担心落后于其他有工作经验的同事。班员刘素英看在眼里,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并传授她工作经验。很快,姚婕妤不仅熟练掌握了工作要领,还当上了甲班班长。姚婕妤告诉笔者,监督员就是要监督对方的工作是否到位,把好产品质量关口,心细就不会出错。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能如实地反映,监督员要时刻盯着现场,不停地在各个煤堆来回奔忙,“以前,从来没想过会在尘土飞扬的煤堆旁工作,第一次上班时,真的有点手足无措,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姚婕妤一脸轻松,对于这样的辛苦没有一句怨言。
“神医开方”解难题
□ 黄家碧
在21年寒来暑往的倒班岁月里,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氧化铝厂原料车间黄姣玉一门心思要把工作干好。
4月15日,笔者随黄姣玉来到车间均化库现场,她指着皮带廊说:“我们这个岗位上最怕的是堵料和皮带断裂了,这种情况多少都会影响原料磨铝硅比的稳定,必须及时处理。处理这些问题几乎都是男人的苦力活,体质不好的女工很难吃消,刚到这个岗位的小姑娘,有时候都会累哭。”
去年7月份,该车间辊压机还未正常投入使用,1号布料车下料口经常堵料,40分钟就把下料口堵得严严实实。而每一次堵料,由于辊压过后的矿料太黏,粘结能力很强,清理下料口难度很大,要费大劲才管用。“堵料后,如未及时发现,漏出来的矿石多则有10多吨,只能用铁铲一点点地铲回流程,这需要有足够的体力,有时一个班都没法完成清理,这就更累了。为此女职工往往清理一次漏矿,要腰酸背疼好几天。”黄姣玉深有体会说。
“只要生产遇到‘疑难杂症’,她从不做旁观者,主动与同事组成‘智囊团’,对症诊断并下药,许多难题就是在她的妙方下得以化解,为此大伙都称她为生产线上的‘神医’。”该车间主任陈海说。
“每一个问题和难题,都会对生产的持续稳定造成影响。作为一名岗位员工要积极参与解难题,为稳定、高效生产排除障碍。”黄姣玉说。
该车间技术员黎枝德告诉笔者,矿石中伴有稀泥,在皮带系统中单靠机头刮料皮很难刮干净,导致稀泥漏料。尤其是雨季,皮带廊现场一片稀泥,影响到巡检路线的安全畅通,成为车间卫生整治的老大难题。为此,黄姣玉经常蹲在皮带机头下,边观察边思考:如何让稀泥最大限度地在1号、2号、3皮带卸下,以减少后续流程重复污染?经与班员反复探讨,她提出在1号皮带配重滚筒后面加装立式刮料皮的做法,把稀泥刮到皮带廊的下方,并在地面建起回收池,建立定期清理制度。“这个改造效果显著,很好地解决了稀泥漏料的问题。”黎枝德回忆道。
“黄姣玉不仅善于解决问题,在创新方面,她这人脑瓜好使,在同事眼中是一个小小的‘专家’。”陈海如是说。
过去车间取料机每月每台要换向5次左右,每月4台取料机换向不低于20次,每次换向要投入3至4个人力,耗时近2小时。由于料斗粘结矿泥,每次换向下来,疲惫不堪不说,还沾满一身黄泥。
“如何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换向效率,确保换向质量?”这一个问题扎在黄姣玉的脑海里。为了解决问题,每次取料作业结束后,她都站在取料机小车平台上观察料斗结料位置等情况。在她多次细微观察了解之后,终于找出了影响换向工作的时间、效率和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改变换向的操作方法。“她的办法使斗子换向时间从2个小时缩短到1小时,人员减少到2至3人,不仅提升了效率和质量,还为生产夺取了时间。”
项目部的“专研人”
□ 秦伟
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赵亚娟和其他同学一样,满怀雄心壮志将自己人生的坐标起点定位到基层建设一线,希望从施工现场汲取更多成长的养分。“刚去项目部时,看到的环境和理想中的差距很大。”实践能力几乎为零的赵亚娟,找到项目经理申请作一名资料员,希望从基础的整理资料工作了解项目。那段时间,她上午看资料,下午跟着男生到施工现场,随时拿本记录不懂的问题。
做资料员不到半年,有一次为了弄清楚“浪涌保护器”的原理和参数,她在30层的高楼之间奔波了好几次,因为当时项目部人员对这个仪器了解很少,网上、书籍等资料上也没具体说明,于是她爬一层登记一次,把仪器的每个数值都记录下来,回去以后与同事一起研究分析。她那次回到宿舍腿都感觉跟假肢一样,没有知觉了。“凡事都得一步一个脚印走,自己才能在摸索中更深地掌握。”正是因为这种好学的劲头,赵亚娟在年轻人中崭露头角。
由于十二冶房屋建筑工程公司参建的是民生项目,工期紧,以前施工队在基础工作中耗时长,效果不突出,当时已经是二标段负责人的赵亚娟心里开始着急。施工员小王说;“那几天她拿着图纸与技术人员把办公场所搬到了现场,边看图纸边就实体工程对比查找耗费点,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我都受不了,更何况一个女孩呢?”
由于工作勤恳敬业,在两年的时间内赵亚娟被提升为项目部副经理,但她并未停止专研的步伐,利用业余时间和公司技术人员成功编写出《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等三项工法,并一次通过专家评审。其中《混凝土减水剂分次掺入法施工技术》工法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评审为省部级工法。
将好不一定能打胜仗,要使全员都成为精兵强将才能制胜,赵亚娟深知这点道理。合作队伍人员多数为农民工,即没有理论知识,操作能力也只能干最简单的,鉴于这种状况她利用晚饭后的时间组织全体项目人员、农民工开展施工业务培训,针对图纸、模型等从最简单的培训为着手点,一步一步深化。为了使所讲知识通俗易懂,她将每一个过程用3D绘制出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讲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农民工们整体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使项目部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工作效率却并未降低。
“领导能将工作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和能力的肯定,我没有理由完成不好。只有永不停止地专研,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赵亚娟说。
四年如一日坚持在项目一线,今年,十二冶房屋建筑工程公司员工赵亚娟荣获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