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红:炉火辉映的人生
来源: 西南铝时间: 2014-12-16作者: 管理员
张晓阳
坚持
——责任催生的动力
12月7日下午,笔者跟着陈大红走进西南铝熔铸厂铸造甲班的休息室,或许是临近下班的缘故,工作了一天的陈大红此刻看起来有些疲惫。
“如果不是22号炉大修,可能没有时间像这样坐在你对面呢。5台机列全开的时候,除了吃饭喝水,没有时间坐在休息室。”陈大红说。
陈大红己经在铸造机台整整工作了12个年头。说起自己干的工作,他用了几个精炼的词概括:“热、累、危险。”
热——一年四季衣服从来没有干过。特别是夏天,室外常常是40摄氏度的高温,室内是大红炉火,一件“反穿衣”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还不能不穿,因为要防铝液烫伤。
累——熔铸二部的整个铸造工序全靠人工作业,人少活不少,机器又“老”,劳动强度大。干的是热得不得了的活,但冬天却常常吃着冷饭菜,因为如果吃饭时正好碰上铸造“开头”,必须要坚守在机台,下机台的时候,饭菜早凉了。
而作业的危险性更是众所周知的,于是不断有人离开,班组人数也从以前的23人减少为15人。
“那你干了12年,怎么坚持下来的啊?”
“说句真心话,工作的确是苦,因为太累了,也不断有人陆续离开。我之所以坚持了下来,是因为人一辈子不能总是挑肥拣瘦,每样工作,总是需要人来做,既来之则安之,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必须尽职尽责,这是一个人的责任。”
榜样
——传承不限于技能
陈大红在工作中有一股执着劲,正是这一特质,让他成长为铸造工里的技术骨干。
前段时间,车间试制某合金,规格太大,在没有生产经验可循的情况下,他和搭档副班长王波两人一起,整整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反复试验,终于克服了设备能力的限制以及裂纹倾向性大、工艺不完善等困难,成功试制出该型号合金。
“作为班长,肯定要首先带头钻业务,然后再把这些操作技能推广,让大家都学会,要不然,怎么提质上量啊!”
正说话间,一个年轻小伙子边摘安全帽边走了进来,头发在汗水中打了结。
“他是我徒弟唐宇,经常被我批呢!”陈大红转过头来笑笑说。
“师傅经常批评你,你不怪他么?”趁唐宇收拾的间隙,笔者赶紧追问了一句。
“不怪呀!我知道师傅严厉都是为我好,怕我不上心学习,学不好技术,更怕我出安全事故。”想都没想,小徒弟很肯定地回答道。
作为铸造机台上的老员工,陈大红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细致扎实的精神。而他的传帮带作用在工作中也有了积极回应——班组产量、质量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均列全车间各班组之首,整体技术水平更是大幅提高。
协作
——团队前行的力量
正是甲班下班的时间,陆续有人进休息室拿着干净衣服往外走。陈大红喊住王波,“他是我们班的副班长,是我的好搭档,平时我们工作时都是各自负责一个机组,15人的班组,相当于我们一人带一个小队伍。”陈大红介绍说。
陈大红和王波在同一个班组,带着不同的兵,看似“各自为政”,却沟通默契,协作良好。
“以前我们熔铸二部叫‘新熔铸’,现在我们都应该叫‘老熔铸’了。”坐在旁边的另一位职工有些自嘲地补充了一句。
“人少活不少,机器老”,在如此现状面前,班组的协作工作是如何做好的?
“活必须得干,而且还得干好。”王波说。
陈大红与王波两个人每次上的机组不同,但有一点必定相同,每次干活两个人都非常默契地走在前面。
“说实话,如果有条件,想换一个轻松一点的岗位。但如果身为班长干活都不走在前面,那怎么带好队伍?后面如果没有人愿意跟来,团队的力量从哪里来?”
因为是班组的骨干,陈大红与王波之间有一个“私下协议”:两个人原则上不能同时休息,要始终有一个人来带队伍。而这种良好协作,成为这个班组坚强前行的力量。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