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刚:跟两毫米较劲的资深劳模
来源: 中国铝业报时间: 2016-05-10作者: 管理员
□ 吴 纯
他,一名普通锻压工人,却在生产一线为国家航空航天和国家重点产品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登上了中华技能大奖颁奖台。
中铝西南铝锻造厂水压机锻压工、模锻高级技师刘永刚在32年的岗位打磨中,一步一步踏出坚实的足迹:先后参与了5米级锻环、“亚洲第一环”、大飞机新材料以及“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工程铝合金锻件材料的生产试制任务;完成了铝锂合金模锻件、航天用大锻环等几百项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及生产任务。在荣获多项荣誉后,他说:“只有在操作台上,我才能找到安心的感觉。”
2016年五一劳动节之际,刘永刚被评为西南铝“资深劳动模范。”
六天零差错的背后
在12500吨水压机旁,笔者见到了刘永刚。他正在模具温度高达440摄氏度的某重点产品前指挥工人抹油。站了不到两分钟,笔者额头开始冒汗。
“这个产品我们一年干一次,今年是历年来生产数量最多的一次,已经连着干了6天了。”刘永刚边说边上前接起徒弟手中的抹油杆,告诉他抹油位置往前靠一点。
刘永刚口中所说的产品,6天6个人,一天生产15个,一个产品抹油6到7次,他和工友们连续拿着十多斤重的抹油杆,重复弯腰、抬手、涂抹完成一系列动作,根据情况一个产品将近耗时30分钟。白班时间,除了午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全部用在生产上,同时还要保证开车、抹油、指挥、测试,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
在这次产品生产过程中,抹油是特别关键的环节。此前,在某大型模锻件成型课题攻关中,刘永刚经过不断摸索、反复试验,在掌握了模具温度、欠压量、润滑与产品成型技术等关键数据后,大胆创新,发明了一次成型中的“旋转式抹油法”,极大地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课题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次实际操作中,“旋转式抹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创新法都是我平时工作积累的经验,干过成千上万种产品,累积细节,遇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自然就有了方法。”正如刘永刚所说,对所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耐心专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积累,才有了严谨的制造力和持续的创造力。
“以前生产这个产品,有时候要从早上干到晚上七、八点,加热炉开了,加班加点也要干完,不能浪费能源。今年生产得特别顺利,干得非常漂亮,一次差错都没有。”六天高强度连续作业,已让刘永刚脸上的倦容无法遮盖,但百分百完成任务还是让他露出高兴的神色。
两毫米内的拿捏
刘永刚工作的主要地方,是一个长约2米、宽1.5米的操作台。不大的空间,密密麻麻地布满70多个按钮,左右角上端各放着一台实时监控电脑。
对刘永刚来说,操作台上的70多个按钮,涉及气压、水压、阀门、平衡等,他闭着眼就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哪个按钮先按,哪个后按,必须根据来料情况判断,晚一秒或者早一秒都不行。他还有一项绝活:扁平环件成型,必须要过大型水压机的“环拨”关,操作时,进给量与压下量的拿捏完全是手上活,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多年的打磨,刘永刚成为“火候”拿捏最准确的一个。
“我们生产的这些直径长达几米的毛坯,要求精度非常高,误差率在10毫米之内。但作为主操手,刘永刚却能将每个毛坯的误差控制在2个毫米之内。通过他的手操作出来的毛坯,合格率高达98%。”锻造厂一负责人说。
为了控制在2个毫米之内,刘永刚付出了更多努力。“生产锻件的时候,一坐下来就是六七个小时,右手要来回扳动操作台摇杆几千次,一个坯料就是五、六百下。”采访中,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刘永刚会时不时去捏一捏右手。原来,早在两年前,常年的机械作业,他的右手得了腱鞘炎,食指和中指经常疼痛,捏捏按按会减轻痛感。
五项历史性突破
作为一名模锻高级技师,刘永刚工作中承担的大多是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重点产品的生产研制任务,关系着国家安全、关系着航天员生命安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工作中我要求自己:火候拿捏要准,技术要硬,功底要厚。”33年来,刘永刚扎根一线,始终在工作艰辛、作业环境恶劣的锻压岗位精益求精、追求技能极致,保国家重点材料之需,积极参与重点产品工艺的研究和生产任务。
有一次,在某特大规格反挤压管材生产试制中,成品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一直困扰着工厂生产。刘永刚主动请缨,迎难而上,充分分析设备状况,找准了难题的症结,提出了用活动工作带代替固定工作带的思路。在模具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的环境下,亲自操作,不断尝试,经历10多次的工具优化和反复试验后,独创了“卡环操作法”,降低了操作难度,彻底解决了产品偏心、粘上模和润滑的难题,确保管材壁厚均匀,使产品质量大幅提升,这一方法也被西南铝命名为“先进操作法”。
还有一次,刘永刚积极参与神舟系列航天用大锻件的研制开发,在生产试制过程中,他始终冲在第一线,每天连班作业10小时以上,随时观察水压机工作进度,量尺寸、测温度,认真记录每次压下量、进给量,为工艺优化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后,凭着这股子韧劲,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在突破设备极限的基础上创下了5项历史性突破。
“岗位虽然平凡,但是我们干的都是上天下地的东西,责任重大,唯有技能报国。”正是这种不倒的“军工情怀”,刘永刚不忘初心,从操作台出发,在追求技能的道路上创下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