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党员都是创效主力
来源: 山西铝厂时间: 2014-04-11作者:
每个党员都是创效主力
——山西铝厂党委党员改善点工作侧记
“下面,请贺全林、王景国等12名党员上台领奖……”随着主持人的宣布声,12名党员接过烙着闪亮大字的奖牌,在近日召开的2014年党建工作会议上,山西铝厂党委首次以党员名字命名了12个效果最突出、最具推广价值的的党员带头消除浪费改善点。
“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
“这里就是溢流孔改造的地方,别看这两个位置的孔不起眼,却能起大作用。”在第一氧化铝厂配料车间原料磨磨头下料口处,党员贺全林指着下料筒上南北两个密封孔向笔者介绍道。
原料磨是配料车间的主体设备,其运转率好坏决定着烧结法系统产量能否顺利完成。长期以来,磨头堵料导致频繁开、停车,清理耗费时间长,车间生产指标波动性也大。
去年7月份开始,贺全林和操作工杨锁民、史永宪等人一起研究讨论解决方案,钻进磨子里,反复研究磨机下料筒内部的结构,绘制出磨机下料示意图,搞清楚了设备内部结构。接着又向堵料问题发起挑战,在下料口尝试增加了几根钢筋,以减小料口篦子间隙,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理想。再次打起磨机下料口的主意,最终在下料筒的一侧料口位置割开一个大约30厘米的正方形处理孔。
如果发现有铁棒、木棍进入下料口,只需要打开处理孔上的两个螺丝,掏出杂物,就能避免堵磨事故发生。长期困扰车间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堵磨事故停车时间由原来的7、8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大幅提高了原料磨的运转率,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奖牌如今就挂在岗位现场,鼓励鞭策我再多做些这样的事。”
“小改小革”彰显党员价值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打破传统,挑战工艺难题的过程中,第二氧化铝厂矿制车间主任王景国收获了奋斗与成功的喜悦。
球磨机是第二氧化铝厂矿制车间的主体设备之,担负着铝土矿的粉碎任务。运行一定时期后,就会对钢球带来损耗,需要不定期加球补球,才能有效提高磨机运行质量和产能。开磨门、加补球、关闭磨门等一系列程序,耗费时间长,工作量大,危险系数也相对较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王景国和班组员工。
“能不能做个加球漏斗,能随时加球、补球了,特别是平时的少量补球,也可以在不停磨机的情况下即刻加入。”当这个念头蹦出来后,解决方案就始终在王景国脑海里不断形成和改进。
去年,王景国开始大胆试验,在设备上方加装了漏斗,由于漏斗垂直于磨底,钢球进入磨机时,经常造成衬板损坏,甚至有些得不偿失。王景国之后每天都在磨机处转来转去,思索着改进的突破口。一天,突发的灵感让他有了方案,他决定将垂直式加球方式改造成平底推进式,也就是在磨头的斜上方处,安装一个长宽体积恰好一吨钢球容量的平底漏斗箱,钢球从天车卸入平底漏斗箱后,再由人工推入磨机内,减少了钢球对磨机的冲击和磨损率,加球方式的改进,不仅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使原本7、8个人的工作量减少到只需2人,而且一举解决了备件费居高不下的难题,每月为车间增加效益30余万元。
“不起眼”背后的洞察力
浪费总在不起眼的地方。晋铝建安公司铆焊车间四班班长苏宝龙改进的熟料窑簸箕,看起来不太起眼,但是简单的进步背后却体现出对浪费的敏锐察觉力。
在以往多次熟料窑大修时,苏宝龙得到生产单位的反馈意见,簸箕磨损严重,备件费用居高不下,还影响着设备的正常运转。
“既然容易磨损,那就加厚,减少与熟料的直接接触摩擦。”苏宝龙直奔问题核心,开始反复试验。他决定在自制备件的基础上进行加厚改造,在磨损严重的部分增加方钢,同时采取强化焊接量、加强检修质量过程控制等措施,以此达到预期效果。
苏宝龙选择3号、5号两台窑进行试验,从平面画图到机械加工,为确保每一个环节数据精确,角度、弧度达标,焊缝严密,他全程监督指导,每完成一步,都要严格通过质量检查。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和运行检验,成功使维修率呈现出大幅度降低的态势,检修周期也提高了50%以上,得到了氧化铝生产单位的称赞。
改良过的簸箕目前已运用到整个熟料窑系统,每年节约人工费及材料费3至5万元。“最初只是实验性地进行改造,没想到效果挺好,辛苦没白费,这是大家的功劳。”苏宝龙谦虚地说道。
小改进也有大作为,个人力量凝聚起来也不容小看。专项活动开展一年多来,该厂党委30个二级党组织改善项目已结题28项,基层党支部改善课题已结题116个,党员带头消除浪费改善点已结题620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00余万元。(李清波 杨 红)
- 附件: